正視 拋光石英磚之剝落
研議標準施工法 訓練安裝師傅 保障消費者權益
● 陳建郎
2005年六月29日,經濟日報報導「瓷磚脫落專業人士也頭痛」一文,因此提供個人看法。拋光石英磚近5年來,讓石材與瓷磚的分野變小,甚至變成一家親,材質、紋路、色系、工法、施工師傅等,幾乎雷同,但品質出現不同的結果,包括石英磚雷同,但品質出現不的結果,另外,石英磚膨管、空鼓、鬆動、脫落、污染處理不易、再拋光不易等,呈現於社會大眾的眼前,對傳統只銷售瓷磚,沒有負責施工的瓷磚業者,感到困惑與不解。
石英是地球上最普通的造岩礦物,在三大岩類中都有,是石頭主要的成分,在火成岩中,結晶最晚,所以通常缺乏完整的晶面,主成分為SiO2,硬度為7,具玻璃的特性,本質堅硬光亮有潑水力,在1200°C燒成的過程中,當溫度到達573°C時,石英體會膨脹體積,回溫冷卻時又會收縮,形成磚內熟裂現象;於工廠研磨石的切割下,石英與石英之間的介面呈貝殼斷口狀,會因粗磨拋光過程產生細小裂縫,與一般大理石孔洞型毛細孔與花崗石的節理完全不同。材質潑水能力很好的石英,會污染的原因在此:一旦污物塞進縫中,處理相當不易,莫氏硬度七度的石英,抗磨損力較石材好,但長期下來的自然磨損與刮痕,相對於石材卻較難拋光保養,必須動用到奈米級的材料與工法,才能再生光澤。對直黏式工法來說,建築材料的特性及水泥砂相容性,是重要課題。
有孔隙的材料一般比無孔襯底材料來得容易黏合。對經常用的水泥黏合泥漿來說,開放的孔隙結構,不僅可讓水膠滲入,增加接觸面積,同時藉著水泥受濕,讓磚石的孔隙內發生晶化,這可增進機械投錨鎖定效力與黏合力,拋光石英磚的水密性在此卻有反效果,拋光石英磚密度若增加,孔隙性便會減低,直接影響接著,而拋光石英磚較薄,重量太輕也是接著較困難的主要原因。
拋光磚在接觸到黏合料後,必須要能變得潮濕,這對黏合是否良好具有關鍵的影響,而且也是判斷黏合料與拋光石英磚相容性的一項重要準則,就材料是否與黏合料達成適當的接觸,以及是否能適當接受黏合料的濕化來說,拋光石英磚的不吸水特性,可想而知。 黏合材料必須具備良好的黏附特質,能夠抗拒拉力與剪力,而且與預定所有要使用的黏合料不可發生負面的反應。當拋光石英磚背面又有脫模劑、離型粉、臘、防護劑等殘留,一般粘著材料要相容是高難度。
建材的物理性質不盡相同,尤其是在吸水度與背面質地這兩項上。所有這類建材,都需要特別針對該建材特性,而研發出特殊黏合料配合,如拋光石英磚專用水泥砂、黏劑、填縫劑、背膠,以及研發適當工法。當黏合層發生剪力,或襯底材料受到拉應力或壓縮應力時,這個應力便會加劇,對任何材料進行黏合工作時,其中一條基本規則是在材料與黏合表面部都很良好的情況下,這樣的黏合才會完好。
新鋪上的混凝土因水泥水合所產生的熱而發生溫度上升,因而導到體積變大。當混凝冷卻至周圍溫度時,會收縮,而容易發生所謂的「塑性收縮」,泥漿與拋光石英磚的分離是也就出現了,無法提供直接黏貼法所需的精確機械或黏合力的構架結構。在完成整平塗層的施工後,等待21天,建議進行適當的檢查與測試,以判斷黏合品質。瓷磚在表面方向呈山形的彎曲;或瓷磚產生與凸起翹曲相反的翹曲現象,當品質不良時,安裝師傅不易施工。
拋光石英磚吸水性很低或甚至沒有吸水性,材料背面因水泥潑漿硬化養生過程,形成的一層脫水膜,會抑制黏合料的抓取力與黏合力。熱脹冷縮的定義指瓷磚在受到溫度的變化時,所發生的膨脹或收縮程度;對磚進行熱膨脹係數的測量,可以讓設計師得到必要的資訊,以判斷磚、黏合料與複底材料之間的相容性,並計算出差動、設計出移動式接縫〈膨脹接縫〉。
地震所產生的剪應力,就目前來說,是直黏式飾面板必須承受的最極端力量,芮氏7級的地震所產生的剪應力大約為215psi或15kg/cm2,因此,這個數值視被為是飾面板、黏合料與襯底材界面要達到最小抗黏合剪安全值。
除了先天材質因素,另一個因素是人工作業失誤。依目前實際情況,要達到黏合強度與飾面的背面塗上黏合料,而使飾面與黏合料完全接觸,不是容易的事,需要制定石材石英磚施工規範,特別針對此建材特性而研發特殊黏合料,如配合適當水泥砂、潑漿、黏劑、填縫劑、背膠等。而關鍵的介面接著層是最實際的方法,以富有黏性與相應極性的背膠─龍爪膠於施工前噴塗,則教受認同,因為確實方便、快速又有效。而花崗石防止水斑;石材薄板及大理石背網黏貼不牢等問題,也一併適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