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2月22日 星期五

龍樹《中論詩頌》的思想邏輯

以結構主義觀探──印度龍樹《中論詩頌》的思想邏輯

人類的認識和行為活動,常是模擬自然界中種種關係的結果。在人/物、人/人或人/自然間所構成的關係網,即可組織成一結構。所有的動物都具有區分類別範疇能力,人類也具有這些先天意識、無意識、自然本能的模擬能力。基於此能力,人們先建構出以二元對立關係為基礎的許多模式,它們成為構成社會文化和社會關係的表象模型。結構主義則不再只囿於二元對立的批判模式之中。維根斯坦說:「這個世界是事實的總和,而不是物的總和,而事實則是事務的狀態……要表述一個事務的狀態,需要使用一個句子而不是一個詞。」我想除了片段詞語的相互組織架構外,他在乎的是符號語言間的結構關係,如何對映觀照出潛在的思想體系。本文則希望了解作者邏輯概念是否轉換(詭辯) ;了解作者邏輯論題組織是否一致(同一律) ;確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同一性(同一律)。
龍樹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,吸收大乘佛教經典等相關理論,對佛教「空」及各家學說觀念的破除,有非常完整的論證,其獨特之四句否定法(窮舉論證法),由四個命題構成,每一命題皆予以結構性否定,是最精采之處。因此,享有「千部論主」之稱。其著作經鳩摩羅什介紹到中國,其所論之「緣起性空」思想,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基礎結構,也是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共同基礎,雖然各宗知解運用上各有所取,但仍被譽為中國佛教之「八宗共祖」。此點符合結構主義中,「結構所固有的各種轉換不會越出結構的邊界之外,只會產生屬於這個結構並保存該結構的規律成分。」因此,儘管表層結構各個不同,但皆有共同的深層結構。
《中論詩頌》是龍樹經典代表作,中論原著全書正文有四四九頌 (中譯本四四五頌) ,未有長行(散文)。因此,後代有人稱龍樹原著為《中論詩頌》。作者在創造此作品時,以“一切法皆有自性“為破除的起點;破除一切事物真實不變的觀點;自性是有的觀點,有結構地把形式邏輯簡單化、標準化、規格化,其內容成分是可變的,但規律則不變。各個題材皆能按照一定的規則替換發展,而不改變或影響到結構本身。人類心理作用去研究人類心識中的「道」,那是微不足道的方法與妄想,因為不實之理一經辯證即謬誤叢出。也就是龍樹設法以科學方法辯證出「道」,而非以宗教的神話獲取「神道」;非以“有為”學術方法獲取「人道」;非以“無為”思想推展出「自然之道」;更非以“有、無全空”為「真道」。龍樹以一系列邏輯結構式的辯證法,證明各道法學說皆非邏輯性的宇宙真理,其思想結構是頗值得探討與學習。

關鍵詞:結構主義、《中論詩頌》、龍樹、辯證邏輯、緣起性空

壹、結構主義的研究方法

近代結構主義的出現,幫助人們從混亂的表相語言裏,揭發隱藏其中的真正結構,使所有的事因為科學方法而連繫在一起。在邏輯法之前,文法可說是次要的哲學審美形式了。以結構主義來分析《中論詩頌》的語言、思想、文法、理則與邏輯,企圖探索一個思想批判法的終極形式,並理解出各品間相互結構的和合關係。本文也欲從《中論詩頌》這一佛教文學的文本中,找出第一義諦是如何証論與被證論的深層結構。並從簡單形式中找出語法的邏輯結構與性質。在這一層次上,《中論詩頌》語言已被昇華,我們稱其為「緣起性空」。其以手指月般的展現其哲法的言外意義,也歸納出一條條規律思路,擊破各道執迷的不實學說。
在文學分析的領域,我們能從結構主義中,將文本元素的潛在結構揭露出來。在仔細分析後,發現除了「破」的邏輯結構,還有「文體」結構的雷同。我們另獲得了理性思維邏輯傳播的關聯,例如:二世紀印度龍樹《中論詩頌》和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亞里斯多德《邏輯學》的可能關聯性。儘管這兩本書發生於不同的時間與地點,但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邏輯觀念結構。五世紀中國《文心雕龍》和二世紀印度龍樹《中論詩頌》的關聯性。依此我們又可透過邏輯觀察出五世紀中國《文心雕龍》和西元前四世紀希臘亞里斯多德《邏輯學》將俱有間接的關聯性,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道觀與辯思結構。總言,結構主義者能從一個文本中將其所內蘊的「骨架意義」體解出來,而非只是理解作者表相文字的義理。結構主義本體的內在關係:

1、 研究對象關係的界定,評定其位體何處。
2、 邏輯法分析排列組合,獲悉其思辯理路。
3、 以邏輯法分析文本對象,得到項目間的種種結構關係。
4、 研究者分析現象組合,綜合評估。
5、 組合完整體系,看出其結構。
6、 運用文本結構中的邏輯論點,論出新的論點結構。
7、 組合新的論點結構,再論出最終的主論點。

結構與功能間往往具有密切的關係,結構可說是功能的樑柱,功能能使結構變成具體的存在實體。結構主義者用結構來揭示研究本體的內在關係,並發現某些具普遍性的現象。他們否認有客觀社會規律的存在,反對採用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,反對從具體事物出發,反對以客觀事實做為基礎,去總結規律。他們認為結構是先天具有的,是主觀賦予客觀現象的結果。《中論詩頌》中可見對既有學說;社會普遍接受的觀念;論敵所議之客觀假我虛相等主題;龍樹一蓋先立假有實體結構,後破假有實體結構;先立無體結構,後破無體結構;先立空相結構,再破空相結構;先立文法結構,後破文法結構。我們發現《中論詩頌》最後不是展現真理,而是架構起何為真理的邏輯道理。
貳、龍樹《中頌》邏輯論證法

印度龍樹《中論詩頌》是由十一種辯證邏輯法混合使用組成,是一種很特殊的語言詩頌體系,其分列如下所述:
1.兩難(Dilemma)
• 在哲學邏輯上稱為雙關推理式(dilemma), p=q -p=q
• 以具自性的同一性或別異性兩個範疇來展開論證。
• 完全相同、完全不同皆不能
• 分正反兩面,駁斥論敵立場的困難
• 自性的一部份相同是不能成立的
• 龍樹菩薩特別喜歡以此方式論法無自性空
• 例如:若身名為縛,有身則不縛,無身亦不縛,於何而有縛。
2.矛盾律(Law of Contradiction)
• 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並非首先討論者,
• 由於經亞里斯多德專門討論,矛盾律才成為顯性題材。
• 同一物不可能以同一關係同時屬於又不屬於同一事。
• 因此若運用於推理思考時,「互相矛盾的陳述句並非同時為真。
• 此一原則為整個實在界及一切推理思考的最確定原則。
• 它通常被表述為 A不是非A﹐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。
• 例如:縛者無有解,無縛亦無解,縛時有解者,縛解則一時。
3.排中律(The law of excluded middle)
• 兩個相矛盾論題,必然有一為真、一為假
• 非A即B
• 不可能同時真、假
• 非彼即此
• 非此即彼
• 非俱為是或俱為非
• 非第三種情況
• 例如:去者則不去,不去者不去,離去不去者,無第三去者。
4. 無限擴展的謬誤(Infinite expanding )
• 實體或屬性,倘若A與B二者具有C關係,
• 為了要連結C與A,便需要D了。
• 為了要連結C與B,便需要E了。
• 以這種方式推下去,勢必成為無限的關係。
• 因最終的根據是不能得到的。
• 故陷於這無限追溯的議論,便不能成立。
• 例如:若謂生住滅,更有有為相,是即為無窮,無即非有為。

5.循環論証的謬誤(circular argument)
• 陳述某命题,而其實那正是需要被証實的。
• 例如:神存在是因為聖經有記載,聖經存在是因為神所默示的。
• 用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說明問題,而沒有實質証據支持的謬誤。
• 他生派即是先用第二命題來證立第一命題,
• 接著又用第一命題來證立第二命題,
• 如此論證可以避免出現上述「無限擴展的謬誤」。
• 即是A生B、B生A的關係。
• 這在邏輯上不過是循環論証的謬誤而已。
• 例如:生生之所生,生於彼本生,本生之所生,還生於生生。

6. (定言論証)(三段論法)Reason by three steps
• 三段論證可分為定言(直接論證)與假言(間接論證)兩種。
• 定言較少用。
• 龍樹在批判其他學派的理論時,比提出自己的理論更熱衷。
• 龍樹菩薩較常用的武器,多是假言論證、兩難式、四句否定等。
• 定言論證的形式由主、中、賓詞,組合成四個排列法。
• 例如: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,無不是空者。

7. (假言論証):ndirect reason by fallacious languages or conditional reason
• 假言論證亦是三段論証的一種。
• 與上述定言論證最大不同是,假言論證的構成要素不是三個判斷。
• 而是透過小前提與結論分別將大前提的假設加以判斷。
• 假言三段論證的內在結構可分為兩種基本形式:
• 一、構成式(constructive mood)
• 「若P則Q,今Q,故P」、「若P則Q,今P,故Q」。
• 例如:若無有本住,誰有眼等法,以是故當知,先已有本住。
• 二、破壞式 (destructive mood)
• 「若P則Q,今非Q,故非P」、「若P則Q,今非P,故非Q」。
• 例如:是眼則不能,自身其己體,若不能自見,云何見餘物?
8. (四句)Four sentences
• 有三句否定
• 有一句肯定
• 這四句所表示的思想,可以說是窮盡我們表達對事物的態度了:
• 或是肯定,或是否定,或是兩者相並,或是兩者都不取。
• 例如:一切實非實,亦實亦非實,非實非非實,是名諸佛法。
9. Tetralemma (四句否定):
• 四句否定可說是龍樹哲學中,其思想終極意義的思考方式,
• 是最重要的一種邏輯論證形式。
• 四句否定是以「窮舉論證法」(又名分類證法proof by cases)為基礎。
• 將可能的情況一一列舉,然後一一證明其結論是不能成立的。
• 所以加以否定的結果,就是四句否定的論證。
• 從四句的可能以導出矛盾來否定四句。
• 可說是歸謬論證法上的基本應用。
• 例如: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。
10.相符不離論証(Inter-relative) (interdependent)
• 這種論證表示相互依存的關係,不是同時成立。
• 兩者的相互依存關係,是就成立機會相等而言,非指二者內容相等。
• 此種相互不離的關係只能在經驗世界中說明,絕不能涉及真理層面
• 因為真理本身是超越相對的、不待他的,所以不能說相互依存.
• 論證基礎,是就緣起法說明現象世界一切事物。
• 因緣生故無自性,以無自性則不能獨立存在。
• 只有與他者相互依存的關係。
• 例如:若離於染法,先自有染者,因是染欲者,應生於染法。
11.連鎖論証(A chain demonstration (proof)
• 連鎖論證就是通過一步一步進行的論證。
• 它最終使我們由真推出假,得出的結論與常識相違背。
• 其形式如下:
• 大前提:凡是A,則B。
• 小前提:凡是B,則C。
• 結論:故凡是A則C。
• 例如:如是顛倒滅,無明則亦滅,以無明滅故,諸行等亦滅。

參、龍樹《中頌》邏輯論證法的結構

一、有意識的結構(世俗)
龍樹《中論詩頌》認為:社會結構是一個社會關係的總和,是經驗觀察而達到的假有名稱,它是一個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完成的心理整體關係,由許多的概念元素組成,其中任何一個元素的變化,都受到其他元素變化的限制。也就是所有的關係,最後都可還原為二元對立關係。社會結構是人類行為的產物,它是由社會或文化所決定。因此,文化的結構是在感性的意識之中創造的,對真理而言,有意識的結構,絕對是被否定的理則。龍樹《中頌》中就常以四句否定法、矛盾法與相待不離等法,破除有心意識的妄想結構。
二、無意識的結構(哲學)
龍樹《中論詩頌》認為:真理結構並不僅是一個特定哲學關係的總和,是超越經驗觀察而達到的自性不實在,也不是單純、單一完整的結構式法體。當無意識的形上學結構仍由許多的非元素組成,其中任何一個非元素的變化,都受到其他元素變化的限制,但真理的構成元素則需具有不可變性與固定性。社會結構是人類固有精神的一種產物,它是由遺傳所決定,而不是由社會或文化所決定。因此,文化的結構是理性在無意識之中創造的。此時龍樹《中論詩頌》中以兩難論證法與矛盾法等,破除跳脫有意識的無意識結構。無意識的結構衍生出一整套二元對立的概念,龍樹《中論詩頌》中則以兩難、循環論證的謬誤、連鎖論証,瓦解無意識的結構,捨離意識,止諸無意識。
三、超空性主義的結構(宗教)
龍樹《中論詩頌》認為:無論物性學、心理學和形上學,三者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理性與感性間的兩難關係。三者的目標都想要達到一種超空性主義,把感覺與理性整肅出來,讓主觀與客觀的結合,同時又不使兩者失去各自原有的性質特徵,欲求得到一切法空的結果。龍樹《中論詩頌》在超空性主義的前題之下,以排中律破有無之外,質疑何來第三者空性呢?假言論證法中提出,空性若是真理,非空性即非真理,既是真理,何來空性、非空性呢?“空”不實之處乃顯而易見。
四、緣起與性空(真理)
龍樹《中論詩頌》破世俗、哲學與宗教上的三大結構。一、有意識的世俗結構、二、無意識的哲學結構、三、超空性主義的宗教結構。此時,真理仍未能證得,龍樹如何架構最重要的一塊版圖,先立結構後破結構,破了結構後是否也須再立結構?如此,真正的結構實體才能顯現。龍樹對「實存意識」現象的思維是「緣起」,這個「緣」配合著「因」,便是我們所感知的存在結構實體;換句話說,「因緣實存」便是「實存意識」的具足條件。因此龍樹「即立即破」思維的究竟,就是「緣起性空」。
以上這段文字可能對不熟悉佛學思辯方法,產生閱讀的困難,但要真正理解所謂的「龍樹中觀思想結構」,絕對要徹底了解這些陳述方式,將佛理、人理、宇宙之理一以貫之,貫通的方向就在邏輯的思辯中,就在灑掃應對進退的日常生活中。換句話說,「因」、「緣」便是「實存」的具足條件。所以任何的實存需要具備許多主、客觀條件才得以被我們感知、發現,當被感知的條件失去時,這個存在就消失了,有無、時間、空性、動態的果念,都是因素所依緣而成就的,這就是龍樹《中論詩頌》所謂「緣起性空」的實相。

肆、龍樹《中論詩頌》結構的特性:

龍樹的理想是希望《中論詩頌》具有內在可論證性的中觀知識,亦即一個可本身自足的結構性知識,只要理解運用一套邏輯結構,即不需要藉助於跟其本身自性主題無關的任何因素。此結構是由十一種辯證邏輯法轉換組成的語言詩頌體系,其中包括六種特性分別為:

(1)整體性:一個結構是由若干成分組成,龍樹遵從辯證邏輯法,這些辯證邏輯法明瞭該體系的特點與前提。任一辯證結果,必然能在體系結構內相互不悖。
(2)轉換性:邏輯結構具有多元化轉換性,題材結構也同具有多元化轉換性,否則就跟那些靜止的事物一般,也會失去解釋普遍真理作用的正當性。
(3)自身調整性:邏輯結構內的各種轉換,必然會遵循該邏輯結構的規律,並產生屬於這個這個結構的成分,而不會超出於結構的邊界之外。
(4)不一不異性:對龍樹《中論詩頌》而言,結構是一完整的個體,他是由許多元素歸納組成,但這些元素卻是制約的,無法發生獨立性變化,因此他強調的是結構因果關係間的不變性和固定性。
(5)不生不滅性:龍樹是在理性潛意識中創造生成《中論詩頌》的結構,研究者要找出辯證體的結構,必須依靠理性智識和天賦直覺,他非常重視被研究者提供題材論點的主體性。龍樹辯證體結構是預先存在於客體邏輯法中的,因應論戰的主題而自然生滅對立法則。
(6)固定結構與辯證發展:龍樹認為結構若含有常態轉換的任意性質,經由辯證的發展,會使體系更趨於複雜而斷絕辯證結構。龍樹類似李維史陀的結構是種固定結構的邏輯形式,並非以結構語言學為方法。龍樹《中論詩頌》中文本共有27品445頌,而未有長行(散文),其句型皆為五字的四句偈。羅什中譯本之各品(章)品名則冠有「觀」字。如「觀因緣品」、「觀去來品」………等固定結構以符合辯證發展。

龍樹《中論詩頌》從結構主義的角度來說,首先在於它高度重視主題的謬誤性及其內在題材組合的關係;其次,它對歸謬邏輯法的借用,也方便人們對世界的宏觀認識與微觀分析。他殷切希望,通過對現實世界的“歸納演繹”,能解釋各類複雜理念的真實性。並會有助於挖掘人類意識現象的深層結構,辯駁發現其後隱藏的“錯誤理論的總譜”。龍樹《中論詩頌》超強的結構思維,迅速攻克印度各家學說,全面征服人文學術與社會科學。

龍樹《中論詩頌》中,各詩頌的張力構成了詩的立體結構,使詩的內蘊得以發展和自然論證出不需贅言之答案。一般來說,散文是單向線性結構,詩的內在結構則是單立體的。龍樹《中論詩頌》是雙向多體性的言語結構,純詩頌的審美結構可作如下分析:
第一層、語義層結構:指詩頌語言字面意義所提供的資訊。《中論詩頌》雖是五言詩的型式,但內容是以破除他派理論為主的論理詩頌,與一般論情詩迴然不同。
第二層、空間層結構:指詩歌語言所描繪的三度空間意識。已去之空間感;去時之空間感;未去之空間感。空間觀皆納於虛空,破論證出“何得有去者”。
第三層、時間層結構:指透過語言形象所傳達的三時觀。 過去時、現在時、未來時等全時間觀皆納於虛空,證得無一時可實得。
•第四層、動態層結構:無去處可去;無去者可住;無去法可成。通過詩境話體所深蘊的動靜哲理,證得非動之動,絕對運動中有相對靜止。


伍、龍樹《中論詩頌》綱領結構的特性:

近代釋印順導師,主張不分大、小乘來分析《中論詩頌》的結構特點,總結成:「標宗」→「顯義」→「結讚」,其綱領分列如下:
甲、標宗:此為初品首二頌。作用有二:(1)敬禮釋尊。(2)顯示佛說甚深「八不中道」的根本緣起大法,為本論的總綱。
乙、 顯義:此為中間的二十七品,廣說「緣起正觀」。此又分二:(1)總觀:(a)觀集無生(觀因緣品第一)。 (b) 觀滅不去(觀去來品第二)。(2)別觀:按照四諦的程序,觀「緣起性空」: (a) 觀世間苦(觀六情、五陰、六種等三品)。 (b) 觀世間集(觀染染者至觀業等十二品) (c) 觀世間滅(觀法至觀涅盤等八品) (d) 觀世間道(觀十二因緣與觀邪見等二品)
丙、 結讚:此為末品(觀邪見品)所附於篇末的一首「結頌」,把撰作功德推敬於佛陀。

日本中觀學者梶山雄一於《空之哲學》一書中,便用「依存性」來闡釋「緣起」的含義:一、因果關係:移行。
(a)原因與結果:依一與異的兩難而來的批判。 (b)運動與變化:依對時間、空間的分析而來的批判。二、相互作用:邏輯的關係。 (a) 主體與作用。 (b) 主體與客體會:無限追溯及相互依存。 (c) 依對語言的分析而來的批評。

陸、龍樹《中論詩頌》邏輯概念結構:

一、 趣向解脫,證悟聖者的境界。
二、 不依世俗諦,不得第一義。
三、 用理性思維展示信仰。
四、 用理性詮釋宗教,專破諸戲論。
五、 破除一切法有自性的觀點。
六、 破除一切事物實存的觀點。
七、 對象概念(實體)、 屬性概念(自性)。
八、 獨一概念、普遍概念。
九、 肯定概念、否定概念。
十、 全相(象)概念、單相(象)概念。
十一、 集合概念、非集合概念(三時、去時)。

柒、結論

龍樹架構起《中論詩頌》的各種結構特點,排山倒海式的一波波攻擊。重複不斷地命題兼解題、解題兼命題。尤其是詩的立體洄瀾式結構,與一般論志、氣、情、事之詩迴然不同;與禪詩論心性、悟境、傳道、義疏也不同。《中論詩頌》簡單形式中都存在著另一學說的典故,以及蘊含獨特的批評邏輯法,一種歸謬錯誤觀念的完全批判法。其理性的詮釋是邏輯性的詮釋,能從中抽離出公理化的演繹系統,並組織邏輯架構。龍樹能把各派學說分解成許多單位,每個單位幾乎都能用五字短句來概括功能與關係結構,詩頌在絕對的批判張力中,卻逞現出規律柔美的組織結構。連續不斷而又分層次的發展整體結構,一句一句累積成一品,一句一句分類到各品,謹然有序著成流芳萬世的《中論詩頌》。不生亦不滅,不常亦不斷。不一亦不異,不來亦不出。可說是《中觀論頌》最終極的論點結構。

  
參考書目:
楊大春《後結構主義》(臺北,揚智,1997)
羅伯特‧蕭爾斯,高秋雁譯,《結構主義:批評的理論與實踐》(臺北,結構出版群,1989)
結構主義 皮亞傑 (Piaget, Jean)/皮亞杰著倪連生,王琳譯/倪連生/王/商務印書館 1984)
陳學仁《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探究》(高雄,佛光,2000)
李潤生《中論導讀》〈台北,全佛文化,1999〉
楊惠南《龍樹與中觀哲學》(臺北,東大,1998)
曾仰如《亞里斯多德》(臺北,東大,1989)
王麗潔〈論龍樹《中論》的思辯性與文學性〉《法因論壇》第三期。

沒有留言: